主講老師: | 宋爽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yè)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yè)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fā)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yè)模式 | 戰(zhàn)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xiāng)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yè)4.0 | 電力行業(yè) | | |
更新時間: | 2023-09-22 15:39 |
中華文化有自己特殊的生長、發(fā)展的條件,形成了獨特的特質、功能和精神風貌。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他強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
一、傳統文化與修身養(yǎng)德的內涵來源
(一)傳統文化與修身養(yǎng)德的內涵鏈接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yōu)秀文化的統領。
中華傳統文化起源于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農氏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到夏朝建立,發(fā)展至今,形成具有豐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燦爛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二)傳統文化與修身養(yǎng)德的歷史淵源
習近平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這種高度肯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義的思想觀點,在我們黨歷代領導人的講話中尚屬首次,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本質意義的新認識和新高度。
二、修身養(yǎng)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
(一)傳統文化中修身養(yǎng)德思想的發(fā)展
(二)中西文化的優(yōu)勢對比
中西文明發(fā)展根源、過程和發(fā)展動力以及走向有很大差異,兩者之間的對比更能表現出不同文明在不同時間段發(fā)展的契機和過程的內在肌理。課程中希望從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解釋這種差異性的來源和發(fā)展。
傳統文化承載了一個文明的記憶,更是精神根基的體現。傳統文化對修身的深層次解讀,是在于中國古人對社會和諧和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今日仍有意義。
三、傳統文化中修身養(yǎng)德的智慧所在
習總書記認為中華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為人類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強調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許多正確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的真理性認識,這些思想“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一)貴和持中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中國自古以來,有著悠久的辯證思維傳統。歷史上,明確地對和諧理論進行理論探討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史伯強調以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統收到和諧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產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悅耳動聽的音樂;善于傾聽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樂如一”的局面。只有“和”,才能“生物”,收到“豐長而物歸之”的效果。貴和持中思想,作為東方文明的精髓,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構成部分,它對于我們民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貴和持中觀念上的認同,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這些,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有著積極作用。
(二)以道制欲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另一個方面,是以道制欲。中國社會自邁進文明的門檻后,就有一種貫穿始終的強烈的理性精神。在中國文化中,人是道德理性的人,而非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禮義廉恥是人人具備的是非之心,是主體意志的基本內容。哲學認識的主要對象是人倫規(guī)范。達到“至善”是道德上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終理想。因此,個體的情感、欲望的滿足,要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統一。中國文化既反對否定感情和欲望的滿足的禁欲主義,又反對無理性、無節(jié)制的縱欲主義。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中國重視的是情、理結合,以理節(jié)情的平衡,是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壓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認識愉快,更不是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靈凈化。
古代理性精神的另一重要表現,是強調個體與群體、與社會之間的統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個體的感性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又強烈地主張個體感性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必須同他人、同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統一起來。兩者應處于一種和諧的關系中,而不應互相分裂和對抗。
(三)豁達包容
中華民族的樂觀,伴生了豁達大度的胸襟。這首先表現為兼容并包的文化價值觀。歷史上,在中外交通過程中,中國文化往往易于與異域文化相接觸、相融合,既以自己的內在特色去影響其他民族的文化,又吸納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佛學東漸,中土文化先是與其相安無事,繼之發(fā)生沖突,最后融合為一,相互助補,共同發(fā)展。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國也有大致類似的遭遇。至于中國文化內部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融合,則更是為人們所熟知。儒墨相用相近,儒法相互合流,儒道互為補充,儒佛相互融攝,最后融鑄為一。這些,經過理論上的提煉,便表現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則。表現于社會政治生活,就是提倡“否可相濟”,“和而不同”,集思廣益,擇善而從。表現于文化領域,就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兼容并蓄,相反相成。這種兼容并包、并行不悖的精神,使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吸納能力和改鑄能力,使中國人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情懷,從而使中國文化的適應力和再生機能都很強。
(四)自強不息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強不息?!兑讉鳌分v:“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日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壓迫精神,以及中華一體、國家一統的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我國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那就是樹立文化自信。
樹立文化自信更要弘揚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超時代性和永恒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正仁和、自強不息的理念和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至今仍有重大價值。此外,天下為公、以民為本、與時俱進、知行合一、修身自省、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思想,也具有超時代性。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今天的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我們應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fā)揚,賦予其新的內涵。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